虽然早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首先,我们无法区分“爱情”和“好感”。
当他们进入高中的时候,他们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特别的好感和好奇,他们喜欢和异性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异性吸引”或者“异性效应”。
男女之间的互相吸引或渴望,起初常常显示出对异性的喜爱,有时会对异性产生好感,有时会对某个异性同学产生好感。
这种“异性吸引”的现象,是中学生和中学生之间相互关爱、友好相处的根本,是一种健康的友情。
然而,由于很多初中生对爱情的不了解,加上性知识的匮乏,对早恋的认识不够透彻,所以常常会将自己对异性的“好感”当成对异性的爱,从而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想法。
其次,没有意识到爱和友情的不同。年纪越大,异性同学交往越多,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友情就越纯粹,异性同学之间的友情就越珍贵,这样的友情不但可以让男生和女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和异性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虽然异性间的友情是爱情的基础,也是产生爱情的先决条件,但如果双方的友情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一限度内、在“分寸”上、在“适度”上都能做到,那么,这种友情就不能被称为“男女之爱”。
但是,很多初中生对友情和爱情的不同并不了解,常常会将异性的友情当成爱情。
第三,初中生的恋爱行为是一种盲目的行为。早恋是初中生对异性的一种喜爱,也就是对异性同学的一种友情。
在这群少年男女看来,“恋爱”常常是在不经意间进行的,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正如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所言,“激情如火,不可遏制。”
那些青年男女常常被对方的气质、美貌、健壮的体格、幽默的语言和能说会道的魅力所吸引,从而不由自主地向对方靠拢。
因此,少年男女的早恋是很自然的。这表明初中生的恋爱行为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爱情目标。种种事例表明,初中生的早恋是一种“感情冒进”的幼稚行为。
第四,初中生的早恋行为是隐性的。对于那些少年男女来说,尤其是在家长和老师面前,他们是绝对不会说出自己的心事的。
有时对自己的知己好友、兄弟姐妹也往往守口如瓶。早恋之所以有爱的这种隐蔽性,一方面是由于中学生怕招致家长、教师的反对和训斥,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们的讥笑和讽刺,另一方面也与少男少女第一次性爱的冲动来临时所产生的不安和“心理闭锁性”有关。
早恋的这一特点为教师、父母及早发现早恋并及时加以引导带来了困难,增强了工作的“难度”。
某些粗心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早已陷入早恋毫无觉察,一直“蒙在鼓里”,直到问题严重败露时,才恍然大悟。这是为师、为人父母者所必须警觉的!
第五,中学生早恋具有兴奋性和冲动性。早恋的这一特点与少男少女的情感特征有关。
青春期常被人们称作是情感的“狂风怒涛”时代。也就是说中学生时期,激情占优势,他们的情感具有强烈、不稳定、易冲动的特点。
与此相适应,早恋的中学生往往会对恋人产生强烈的亲近欲望,因而,在与对方相处时,言行、举止常常表现得特别兴奋和冲动。
早恋的这种特点常常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某些少男少女由于在与对方相处时过于兴奋和冲动,往往会失去理智,将自己完全置于激情的支配之下,过早偷食禁果,导致少男少女的越轨行为。
第六,过于美化、迷恋对方。少男少女的早恋大都贯穿着“美”的意念。
他们常常在日记或情书中用“千般至善”“万般至美”的语言来描述对方,在心目中将对方的风度、外貌、气质、才能等加以美化,认为异性朋友身上的一切都无可挑剔。
“爱屋及乌”,一旦爱上某人,连对方的缺点似乎也是美好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第七,难舍难分而又喜怒无常。陷入早恋的中学生所激起的爱的情感,其强烈程度不亚于青年人。
这些早恋的少男少女,虽不热衷于学习,但却渴望着上课,在班上他们彼此之间可以多递几个眼神,谈几句话,即便是不接触,也会觉得对方的眼睛在盯着自己,心里更踏实、更安稳。
放学之际,这些少男少女也会不约而同地留下来,一起学习、谈心或参加体育锻炼,直到很晚还恋恋不舍,不愿分开。
与这种如胶似漆、难舍难分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往往因为一点小事而喜怒无常:时而喜笑颜开,时而泪如雨下。
此外,早恋还有纯洁而幼稚、甜蜜而又令人遗憾、成功率低等特点。这些特点既反映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体现了情爱开始阶段的幼稚,从而交织成一幅独具特色的中学生早恋的画面。
“早恋”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恋爱现象。
进入青春期后,出现异性爱慕倾向的青少年,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双方交往频繁,相互倾心,导致恋爱的发生。
随着当今孩子青春期的提前和社会现象的日趋繁荣,中学生恋爱已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评论随之出现,为此,许多家庭、学校采取许许多多的办法来解决,甚至是杜绝这种现象。
实际上,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一些家长和老师由于过于敏感和紧张,从而杜绝异性之间的交往,这一种行为其实是错误的。
可是,这只是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为什么即使在没有杜绝异性交往也会出现早恋现象?
我们从其它资料的统计发现:初恋的高峰年龄段在13—16岁,平均年龄为14.
20岁。早恋的学生一部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因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异性,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和追求;另一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学生。
学习不好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家庭不健全的缺乏父亲或母爱,感情饥渴,易寻求同龄人的关怀。
另外,我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一些人早恋的特点:
一、好奇型。随着未成年人渐渐发育成熟,异性之间开始产生一种神秘、好奇的感觉,相互关注、吸引成为男女同学的本能反应。
二、攀比型。一些争强好胜的同学本来没有早恋的念头,但由于受到身边同学出双入对的刺激,感到没有异性相伴就没面子。
三、模仿型。如今一些广告、音像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少男少女亲热相伴的画面,使一些未成年人深受诱惑,在朦胧中有意模仿。
四、寻求心理慰藉。有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者学业不佳而感到内心空虚,想找一个具有相同背景的异性朋友聊聊天,以获得安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青少年“早恋”的原因是身体的快速发展,性成熟的时间提前,性意识的萌芽和躁动,对性生活的欲望很强;
2、从学校和社会角度来看,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让男女学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但在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爱慕之情,导致早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丰富性、信息量的增加,特别是网络、影视剧的宣传,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有关爱情的信息,这种信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模仿的欲望。
3、在教育方法方面,由于缺少理想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对爱情的教育,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上进心,道德意识淡薄,在感情问题上也是一窍不通。
搜索标签:
咨询服务
问题青少年学校发现早恋会给感情生活留下阴影 ,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青少年管教学校的早恋教育专家对早恋的学生有下面几条建议……
如何面对子女过早恋爱?正苗启德叛逆孩子学校给家长们几条建议……
问题小孩教育学校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沟通……